当代油腻图鉴:社会人的清明上河图|反向流行#5
发胖,谢顶,原本是无可奈何的自然规律。然而与之相伴,作为一种气质的“油腻”也犹如岁月打磨出的包浆上了身时,“油腻戏谑”就近乎“油腻焦虑”的同义词了。
当代油腻图鉴,正在成为社会人的清明上河图。第5期反向流行,由懵懂的聊天办主任董牧孜,携忠贞硬核的科幻圈清爽男子陈楸帆、混迹电影文化圈的西北女子余雅琴,一起剖解“油腻学”。
#本期主播与嘉宾 *友情提示:以下文字内容搭配节目音频食用更佳 最近一次关于油腻的热点,是黄晓明在综艺《中餐厅》里的“明言明语”。这种霸道总裁夸下海口式的油腻,被视为“中年王子病”的症状。从2017年到今天,我们面临“油腻”的词意泛滥。油腻的困扰从丑到帅,从家庭到职场不断扩散,从男性的中年危机到普遍的青年危机,从浮夸明星到油腻全民的自嘲自嗨。仿佛油腻都有了宿命的意味:难以逃脱。在知乎、豆瓣、微博等地,当不同网友谈起油腻时,都像在说不同的事情——换句话说,“油腻”是个筐,看不惯的人都能往里装。 问题在于,如何科学定义油腻?谁人定义了油腻?“油腻”为什么引发人们的网络狂欢?谁在热衷“油腻学”?油腻一定是坏事吗?今天爱张口论“油腻”的群体,多数恐怕是正在经历初老危机的“宝宝”们,被社会“盘”过,在社会化的自我和他人身上,大家都领教了些许难以言说的不适。 01油腻考古学 作为2017年一鸣惊人的网络词汇,“油腻”的历史并不悠久。古代说“油腻”能夸人,她皮肤好得像“一块猪油”,那是“肤若凝脂”;“情爱著人如黐胶油腻”,那是苏轼说爱情痴缠黏稠。在产能过剩的当下,“油腻”成为一种令人不快的过量。 2017年,微博网友谈“中年男性去油腻步骤”的帖子一炮而红,此时油腻针对的是不清爽、不体面、不优雅等中年男子特征。一些公共知识分子、意见领袖、成功生意人都被对号入座,被“很持续地很有节奏地拎出来吊打”。同年,“油腻”还入选了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17年度十大网络用语”。 那一年,油腻学专家、肿胀派作家冯唐撰写的《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一文,奠定我们理解“油腻”的基础。针对油腔滑调、世故圆滑、不修边幅、邋遢不堪等,冯唐开出十条药方,用以自省省人,包括不要成为胖子,不要停止学习、运动和购物,不要好为人师,不要公开谈论性等等。“油腻中年男”的标签被diss、被群嘲,使得“油腻”总与中年危机、青年崇拜、世代战争的话语范式联系起来。中年像是一种原罪,丧失自信、感到焦虑或失望的情绪动荡,也伴随着话语权的转移。 到目前为至,大家对“油腻”的认知,还是男性形象主导的。不过很快,“油腻”从对“中年”、“男性”的聚焦,演变成了对去性别化的“中年感”的表述。冯唐谈油腻2.0的文章《比成为油腻中年更可怕的是成了油腻青年》,将火引到青年人身上。“我这些年行走江湖,眼观六路,也看到了不少油腻青年男的行迹表现”:装懂、着急、逐利、不敢真、假佛系、审美差,只记得成名趁早,不愿意认真学习……现在又到了年轻人自嘲“油腻”的时候。更何况中国人没到三十,就觉得自己“廉颇老矣”。2018年至今,舆论场谈得比较多的,还有男演员的油腻。 影视圈“油腻天团”成员黄晓明、陈思诚、周一围、杨烁都是帅哥,还有流量小生杨洋年轻又有颜值,如今都成了“油腻”的代表。 他们热衷饰演又帅又Man还会撩人的霸道总裁,但往往只会用邪魅狂狷的眼神和刻意显摆的肉体来传递“我最帅”的讯息。演技的尴尬,则直接滋生了油腻。 油腻金句 · 油腻类型学油腻的内涵在不断扩张、丰富和细化。然而油腻的口味并不一样,就像红烧蹄髈和梅菜扣肉的油腻不尽相同。如果说男性的女性歧视,是刚见面就心里默想,给女孩打几分;那么现在女孩可以暗搓搓针对男性,见面就诊断这个男人的油腻指数有多少了。相当一部分“油腻”是有性别、年龄意味的,尽管并非全部。 △油腻语录①据美国《新闻周刊》报道,特朗普今年在俄亥俄州的一场集会上向人群抱怨,因为政治不正确,他夸女儿伊万卡时只能用“聪明”,而不能用“漂亮”了。 耿直boy特朗普的不解之外,是否意味着中年男人说什么都容易显得油腻?显然,这涉及性别、年龄等权利位阶的差异。比如,在看似比自己更弱的小姑娘面前秀优越感,很容易沦为油腻的筹码。“油腻就像这个形容词本身一样,会给人带来擦不去、甩不掉的、绵延的恶心感。反正我生活里遇到的比较油腻的人,给我的另一个感觉就是,他们总期待着对方崇拜自己”,同事紫罗兰跟我这么描述他的感受。 △油腻语录②黄晓明的金句,与其说像霸道总裁,不如说更像难缠的甲方。此处针对的是某种职场油腻。 《城市画报》将其总结为:过度自信,天生油物;不懂装懂,特爱摆谱;履历乏善可陈,热衷自我包装;工作不负责任,甩锅一把好手。这种油腻往往徘徊于天真与世故,自知与不自知之间。比如,对于被网友戏称“中年王子病”一说,晓明哥表示是好事,第一证明他摆脱了油腻,第二说明他20多年没有变。不同认知判断谱系的错位,是滋生“油腻”判断的鸿沟。就如酒文化的爱好者,不会觉得兄弟们狂歌痛饮有什么油腻一样。油腻同样体现为在职场与生活中过度的表现欲。 比如,如今大家爱说“帅而自知”是油腻的表现。虽然人们期待的“美而不自知”已近乎一种虚假表演,但对“美而自知”的排斥,恐怕也因为厌恶他人不合时宜地自恋卖弄罢了——人人自恋的时代,唯有别人的自恋难以忍受。土味情话,只是套路化“油腻”的一种代表罢了。除非是戏谑玩法或者表达障碍,否则,令人手足无措、纠结失语的爱情,怎么能让情话流畅到像Siri一样自动对答呢? “油腻人士的情话是刷短视频现学的,讲得头头是道的职场生存法是宫斗剧里演的,三观是公众号和微博大V教的。”简言之,没半点真情实感和切身体认,就会让人觉得油腻。“社会人”主动或被动地游走于半熟人社交与纯商务场合,不得不具备某种油滑的社会能力,讲着自认为有趣的笑话,填充尴尬无趣的商务时刻。 年轻人开始有“油腻”的症状,与这种无奈而为之的商务油腻也有一定关系。这是一个不断学习、模仿与妥协的过程。中式人际关系里的圈子文化、饭局文化等等,都预设了入场规则和参与套路。我们不断寻求自我定位与自己的身份匹配,也因此见证了许多用力过猛的现场。伴随今天社会交往模式的转变,亲密共同体的破碎,对于距离感和适度的诉求也愈加凸显。 油腻的经典形象 当“油腻”这个网络迷因(meme)尚未被发明时,我们怎么描述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油腻感?中式油腻,与西式油腻有什么不同?文学和电影,又如何塑造美学化的“油腻”人物?单单把“油腻”局限在互联网时代,还是局限了。油腻显然不是一种“现代”专有的品质,它只是在今天成为描摹社会人精神风貌的流行词汇罢了。宋末元初的词人、学者周密在《癸辛杂识》里,记叙某杭州老吏对诗人、诗论家方回的吐槽,此人列出“方回十一可斩”,也就是“方回应该被砍头的十一个理由”。翻译过来差不多就是今人眼里的“油腻”:贪小便宜、厚颜无耻、倚老卖老、老而好色、狭隘自大……这种“油腻男”的形象,在西方经典里也能找到对应。 莎士比亚《亨利四世》里的福斯塔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里的卡列宁、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里的老卡拉马佐夫……这些小丑式的人物,往往自私、懒惰、畏缩、愚蠢或者机警,或带着官僚体系里沾染的思想僵化、感情麻木、虚伪庸俗与墨守成规。至于影视文化作品里痞气讨人喜欢的男性角色,与油腻的关系往往就“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鹿鼎记》里痞而不腻、花而不油的韦小宝,放在今天性别政治正确的谱系里,绝对油腻过人。相比梁朝伟、陈小春、张卫健等韦小宝饰演者,只有黄晓明真正把角色发挥到了贯通古今的“油腻”高度。 至于现代“中式”油腻的典型形象里,社会人混圈子的氛围与套路往往相当显著。比如知识分子小说,就是油腻男女的富矿。 号称“新儒林外史”的小说《围城》,刻画民国的油腻style,比如外表时髦、骨子里守旧的知识青年,“对雌雄性别,最有研究”的青年哲学家,满肚子不老实、自我标榜“新古典主义”的诗人。贾平凹的小说《废都》里,80年代的知识分子仍是半真半假、虚张声势。骨子里明明贪恋年轻女性的肉体,但仍要在她们面前摆出一副道德慈善的面孔,并适时责骂“自己已是一个伪得不能再伪、丑得不能再丑的小人了。”下一代人总认为上一代人油腻,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油腻。电影《狗十三》里的“传统式父亲”身上,反映出来跨代际的“油腻”的爱与规训。就像在父辈谈生意的饭局上被要求给油腻伯伯敬酒的女儿一样,我们发现,一方面,我们拒绝“油腻”,另一方面,我们无法真的免于“油腻”。因为我们无法真空地活在世界上。无论如何,我们的原则是:具体油腻,具体消化。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油腻的人生。 (责任编辑:Aimee)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