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seeland
Deutsch
Teilen

为什么「情节简单人物复杂」的电视剧更容易出爆款?

生活Autor: 新剧观察
为什么「情节简单人物复杂」的电视剧更容易出爆款?
Zusammenfassung今年的爆款剧《都挺好》《亲爱的热爱的》《小欢喜》都是“去情节化”的剧。

今年的爆款剧《都挺好》《亲爱的热爱的》《小欢喜》都是“去情节化”的剧。

什么叫“去情节化”?“去情节化”就是弱化情节的功能而突出人物的功能,以人物推动故事而不是以情节推动故事。电视剧的冲突构建都满足一个规则:遇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去情节化”简言之就是“人物复杂情节简单”。

hougarden

于正在一次分享会上谈到了“情节和人物”的问题:“我这次去FOX,我问他们,中国出产那么多电视剧,为什么你们要买《延禧攻略》?他们说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就是最好的故事是人物复杂,情节简单,中国的故事都是情节复杂,人物简单,都是倒过来的。人好看,情节才会好看。所有的戏脱离不开,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规则。如果你情节复杂,人物简单了,观众看什么?所有违背写作规律的创作都是不对的。”

刘和平在一次讲座中谈到“情节”的问题:“文艺作品写的都是小事,没有那么多大事。文艺作品靠的是大量的细节来丰富完整的故事的。我们老说故事要有情节,甚至要有戏剧化的强情节,文艺作品哪有那么多的情节呢?无非是生活常态,更多的是不同人在不同情况下的行为表现和人生态度,能将这些写得生动鲜活是足以感动读者和观众的。

《红楼梦》就没有很多故事情节,依靠的是大量精彩、丰富鲜活的细节,这些都是琐碎的生活小事。我写宏大叙事的题材,把握一个诀窍,就是写小事,不要将大事往大里写。《北平无战事》的结尾就是北平和北平解放,安全进北平。解放多大的事呀,可我写得都是小事。解放军入城仪式,万众欢腾,中共地下党员谢培东站在欢迎的队伍里,女儿谢木兰出现在他面前,其实她已经牺牲了,一个死了的人怎么会出现在欢迎人群里呢?这不过是谢培东的幻想而已,是对革命事业牺牲烈士的缅怀,是对亲人的思念。”

hougarden

侯鸿亮当年看了《士兵突击》后找兰晓龙合作,就是因为侯鸿亮觉得:这个剧是在跟着“许三多”这个人物走而不是跟着情节走。

高满堂说:“目前我们的电视剧创作有一种常见的通病,就是情节的列车在狂奔,人物还在始发站。”

邹静之大师有名的言论:三流的编剧写情节,二流的编剧写人物,一流的编剧写味道。笔者将邹大师说的这种“味道”理解成一种:历史环境氛围、时代文化语境。国内的比如《三国演义》《红楼梦》,国外的比如《权力的游戏》。能写出“味道”的大师不多,但是能写出好的人物,已足以成为好作品,从商业的角度能写出好人物就具备爆款的可能。

“强情节”在误导当下的电视剧创作

“强情节”本身不是贬义词,它是电视剧类型化总结出的一个概念。

多数谍战剧、反特剧、警匪剧、刑侦剧、涉案剧,以及最近几年国内兴起的权谋剧、宫斗剧,都符合“大情节、强情节”的特点。

但是反过来,如果用“强情节”来指导所有不同类型不同题材剧集的创作,把“强情节”当成所有剧集制作的尺标,就会本末倒置误导国产剧的健康创作。

随着科技的发展,短视频等各种新式媒体的出现,娱乐的影像在不断地多元化,娱乐商业的本质已经变为对用户时间的争夺、流量的争夺。具体到电视剧这种长视频载体,观众为节省时间2倍速观剧已经成为趋势。

与此同时,观众对长视频单位时间内传递出的信息量、节奏感提出了严苛的要求,以致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部分观众判断一部剧好不好?就是判断它节奏快不快?如果节奏拖沓就有注水嫌疑、就不是好剧、就会弃剧。

hougarden

观众的诉求和反馈,给到制作方后,部分制作方就把“强情节、快节奏”的标准当成一个项目的核心,这种畸形操作非常容易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注重情节而忽视人物,最终违背戏剧规律和制作规律。

君不见,最近几年的很多题材和类型很新颖的网剧被观众评为:只有形式,没有血肉。

这些“只有形式没有血肉”的剧集有一个通病:情节公式化、人物脸谱化。平庸普通的人物形象,自然打不动观众的心,观众自然会弃剧。

“美剧模式”是一个伪概念

海外剧和国产剧核心上的“不同”,不是类型的不同、不是讲故事方式的不同,而是文化语境上的不同,根本上是文化和价值观的“不同”。

这些“不同”很大程度上还和国内的审查制度有关系。《绝命毒师》《毒枭》这样的剧集只是符合特定价值观下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人物。换一个故事背景就行不通。并且在国内审查也是不允许的。

美剧《越狱》风靡全球之后,中国的制作公司有很多模范和抄袭《越狱》的剧集,到目前为止没有一部是成功的。

高群书在采访中分享过一个真实案例:因为涉案剧在韩国是一个主流类型,韩剧中有很多优秀的警匪剧。他看到过一个国内写警匪题材的剧本,因为模仿韩剧,连里面的办案机构都是用的韩国的名字而不是中国的,这是没有常识的表现。高群书讲到以前他做警匪剧通常都是要去警局蹲点、去一线采访案件相关的真实人物。

形式和讲故事的方式很好学,但文化语境是学不走的,只能发生在自己的土地上。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架空剧”会失败的原因。

侯鸿亮的“三不要”原则:不做玄幻剧、翻拍剧、青春偶像剧。为什么不翻拍?侯鸿亮这么解释:“不翻拍其它国家已经成功的作品,任何爆款的诞生都和当时社会人文环境相关,成功很难继续复制。与其花精力去研究其爆款的人文环境,还不如做个全新的”。

hougarden

因为“美剧模式”造成的另一个重大误区就是“电影的质感拍电视剧”。

因为美剧通常有高成本高规格的制作,出来后的影像水准堪比电影影像水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内呼吁“国产剧工业”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用电影的质感去拍电视剧”。

郑晓龙说:“这几年中国电视剧在影像方面的提升,带给了观众很好的视觉体验,观众对影像做得好的电视剧,往往会给予特殊鼓励。但爱看,指的是在讲好故事之上的影像优化,讲不好故事的影像创新长不了。”

说句毫不客气的话,笔者认为“讲不好故事的影像创新”本质就是“服化道影”团队联合起来骗投资方的钱。

美剧的影像叙事可能一个镜头就会:推动情感、推动情节进展、传递关键信息。而很多豪华的国产剧有很多无用的镜头:是服化道的简单堆砌罗列,传递是无效信息。

另外,中国“家庭陪伴式电视剧”讲究“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讲究情感变化的循序渐进。为了加快节奏的“快节奏剪辑”如果使用不当,就会破坏整体的叙事进程。

于正说:“我经常跟很多导演聊天,他们会说这个画面构图希望什么样的,希望找什么样的演员来呈现。其实,这都是错误的。好的导演是把不同类别的表演归结到一种气场里面,让大家的表演就像生活一样。大家也能看到《延禧攻略》呈现的效果,它不是一堆明星或者好的什么,一个导演如果不能做到归置表演,就不是一个好的导演。画面交给摄影师,氛围交给灯光师,所有的人都有专业的理论,所以导演最重要的就是要归置表演。”

导演的主要任务就是归置演员的表演,事实上当下很多国产剧的剧组,导演干了摄影的活,导演仅仅就是一个摄像的功能。

电视剧中任何影像的创新、叙事的创新核心还是还是聚焦在人身上,无论影像的花样多么新鲜技术多么高新,无论叙事的玩法多么前瞻出奇,都离不开表达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状态、情感变化、价值观。

最终打动观众的不是影像、不是叙事,而是人物,影像和叙事只是艺术方式艺术手段,而不是本质和本身。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