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的排片经济学
“咱们这片!排片保25%冲35%!达到的话,票房5个亿没问题!”这是在很多影片上片前,宣发沟通会上会出现的话术。
众所周知,排片是影响一部影片票房高低的关键因素。
但随着当下电影市场的愈加成熟,低排片逆袭撬动高票房现象不断出现,高排片开局最终票房遭遇滑铁卢的现象也并不少见,排片与票房俨然没有呈现出“你进我增”的变化。
实际上,排片跟票房之间的关系,也远比我们想象中复杂。
注:下文所列曲线图均由影片上映前30天的排片数据生成
“下降型”排片
受影片本身体量、阵容、档期等因素的影响,在排片数据上,每部影片都有自己独特的分布,但总得来看,有着相似市场表现的影片又呈现出大体一致的排片趋势。
首先是“下降型”排片,即首日排片最高,整体呈下降趋势。有着这类排片表现的影片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以《捉妖记》《心花路放》《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等影片为代表的。
这其实是受新片冲击,以及同档期热映影片的影响。
当时《捉妖记》是周四开画,隔天,《煎饼侠》上映,并表现出不错的票房走势,同档期还有《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小时代4:灵魂尽头》等热映影片。因此,尽管《捉妖记》票房走势迅猛,但在排片上还是不得不与其他影片一起,瓜分有限的市场排片空间,最终形成排片不断下降的走势。《心花路放》《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等也都是如此。
还有一种情况是,影片本身与观众观影预期有些许差距。
因此在经过首日高排片的数据下,到第二日影片便显出原形,排片逐渐下降,比如《捉妖记2》。
当然,受市场规律的影响,排片走低是一部影片必然的趋势,但要想在市场占据高位,“金字塔型”的排片保障也必然是不可或缺的,毕竟并不是每部影片都能如《捉妖记》般,即使在排片走低的趋势下也能走出票房长线,获得票房成功。
“金字塔型”排片
前面提到,“下降型”排片是首日(或首周末)排片数据为最高值,
“金字塔型”排片便意味着,随着影片上映,排片出现逆袭的情况
,这也分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是排片在第2周达到最高值的情况,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唐人街探案2》《美人鱼》等等。
《哪吒》上映前26天排片数
据其次是排片在第3周达到最高值的情况,典型的像《战狼2》《流浪地球》《红海行动》等等。
《流浪地球》和《红海行动》都是在春节档上映,而且有趣的是,两部影片的首日排片都是11.4%,虽然“开局不利”,但影片都在第14日分别达到了39%和34.1%的排片高值。
此外像《七十七天》其实也是这一类的代表。
虽然影片总票房仅有1亿,首日排片也只有5.2%,但经过市场的起伏,影片排片最终也在第3周逆袭为6.6%,突破自身体量。
最后还有一类影片是在上映第4个周时才达到排片高值。
这种现象也是极少数的,而前期长达3个周的蛰伏,最终换来市场高排片,也足以看出影片本身的质感,以及强大的市场扛打实力,典型的如《无名之辈》和《白蛇:缘起》。
相比于“下降型”排片,“金字塔型”排片显然有着更加强劲的票房走势,而且排片高值集中在第3周的也有着更大的市场爆发力。
但从当下的市场环境来看,每当一部影片上映的时候,发行方一般都在为影片的前几日排片努力着,跟影管或者影院争取排片。
对于影片而言,首日排片固然重要,但第2/3周,或者更靠后时间段的排片高昂才是保障影片获得高票房的关键。
当然,到了这儿,排片高低便再也不是发行方努力争取,或者营销方努力造势就能得到的了,这个时候能决定排片的只有内容在市场上的反馈,只有当高口碑反哺市场时,排片自然上涨,反之,排片只能随时间慢慢下滑。
电影排片规律探究
实际上,影片究竟能拿到多少排片才能保障票房的成功,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
这其中涉及的因素太多,从影片本身的体量、质量、卡司阵容,到档期、同档期上映影片等等,都会对排片有所影响,并不能一概而论。
但在这其中,我们也窥探到几个排片规律,或许会对片方有所借鉴。
首先,相比于其他档期而言,春节档由于新片上映多且集中,因此影片的首日排片都会偏低。
今年春节档8部影片云集,首日排片最高的《飞驰人生》便只有20.9%。但正因为如此,春节档也拥有着用最低票房撬动最大票房的最大可能性。
正如前面提到的,《流浪地球》《红海行动》在大年初一开画时都只有11.4%的排片,这要是放在平常档期,是很难逆袭出三四十亿票房的。
今年《熊出没·原始时代》上映首日排片也仅有4.4%,但最终拿下了超7亿票房。
因此,如果你的影片在春节档并没有抢占一个好的开头,不用太担心,只要影片本身质量够硬,在当下市场逐渐成熟的大环境下,影片自然会有出头的机会。
其次,上片前的点映正在成为更多影响排片的因素。
类似操作的《哪吒》《我不是药神》的首日排片其实都在此之上。
但如果你的点映口碑并不尽如人意,或者是有水分的,便最好不要过度抬高首日排片。
其实,对于很多影片来说,过度抬高首日排片数据都是不甚合理的。
因为排片太高往往也会造成上座率、场均人次的下降,不利于高排片的持续。
联瑞影业董事长蔡元在一次采访中也曾提到,并不是所有影片都是排片越高越好,如果上映之初放映场次太多,平均上座率不足,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影院经理信心下降,进而缩减第二天的场次,如果在场次有一定保证的情况下,影片上座率颇高,造成一票难求的现象,影院经理则会增加放映场次。
最后,通过分析目前A级体量(30亿+)影片的首日排片可以发现,抛开春节档以及《战狼2》首日晚8点上映这两个特殊情况,最低的是《哪吒》的33%。
因此,如果你想让影片拿到30亿+票房,那首日排片或许应该不低于33%。春节档影片,则不要低于《流浪地球》和《红海行动》的11.4%。
同样的,如果想要让影片达到B级体量(10亿+)影片,那首日排片或许要保证不低于《夏洛特烦恼》首日排片的12.1%,春节档影片则要保证不低于《乘风破浪》的12.5%。
如果是达到C级体量(5亿+)影片,那首日排片便要保证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9.2%,春节档影片则是《熊出没·原始时代》的4.4%。
当然,
就算有些影片的首日排片足够高,其实也无法保证影片就能获得足够高的票房。
比如《摆渡人》《缝纫机乐队》《道士下山》等影片的首日排片都在30%以上,但影片的最终票房都不过5亿,反而像《二十二》《七十七天》《冈仁波齐》等首日排片停留在个位数的影片,却突破了自身体量。
实际上,在此之前,行业里一直有一个不成文的观念,即排片在5%以上的影片才有逆袭的可能。
但如今,像《二十二》《冈仁波齐》的首日排片分别是1.4%和1.5%,《忠爱无言》甚至是0.6%,《七十七天》则略高,在5.2%上,但从排片到票房,影片后期都有着或大或小的逆袭,虽然从最终票房来看,这些影片的成绩并不算高,但对于同类型影片来说已实属不易,这背后无疑也承载着莫大的市场意义——不管你的排片有多低,都有逆袭的可能性存在。
因此,关于排片和票房之间的关系,并不能一概而论,不是排片高,票房高,排片低,票房差,“唯排片论”是绝对错误的观念。
但当下,由排片而起的争议其实并不在少数,彷佛“低排片”是票房差的原罪。
不可否认的是,一部影片的票房成长是依托于排片的,排片低也的确是限制某些影片晋升的因素。有业内人士便曾谏言,
对于上映新片应该在开始几天给予不低于5%的排片,然后交给观众评判,不然便会让影片陷入被动,如同赛跑选手一样连初赛的资格都没有获取。
此种言论虽然不可能真正实现,但体现出目前不少影片宣发方,对电影排片低而迅速被市场淘汰的无奈。
而排片背后所依托的其实还是内容本身,只要当影片的硬件过硬的时候,也才有资格拥有,且能担得起高排片、高票房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