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seeland
Deutsch
Teilen

高考当前家长竟偷偷给孩子吃“聪明药”,2000万学生被送进戒毒所

转载Autor: 精英说
高考当前家长竟偷偷给孩子吃“聪明药”,2000万学生被送进戒毒所
Zusammenfassung高考在即,为了让孩子们考出好成绩,几乎每个家庭都使尽浑身解数,补品进补、避孕药推迟经期、吸氧复习…琳琅满目、五花八门。

hougarden

文章授权转载自:精英说(ID:elitestalk)

高考在即,为了让孩子们考出好成绩,几乎每个家庭都使尽浑身解数,补品进补、避孕药推迟经期、吸氧复习…琳琅满目、五花八门。

现如今,焦头烂额的家长们,又发现了一条被称为“聪明药”的“捷径”。

暗访网售“聪明药”:药贩称高考前货紧

视频来源:澎湃新闻

在新京报的报道下,高三女生小田(化名),第一次从妈妈手中接过“聪明药”时,没什么特殊感受。当时,她在北方某省的一所市级重点中学上高三,班级排名已经跌出了前十,而在高一、高二时,她一直是班级前五。

小田对这种药并不了解,也不清楚妈妈知道多少,只记得妈妈说:“有人吃了成绩就变好了,你试试。”

此刻,那片指甲盖大小的白色药片将是小田的全部希望,但她不知道的是,厄运即将相伴而来。

hougarden

图片来源:Google

好孩子们的“慢性毒药”

每天出门前,小田会吃下一片,但身体并没有感到什么变化。

两三个月后,小田将服药量变成了每天两片、三片,早上出门前、晚上回家后各吃一次。她感觉自己的课堂专注度提高了,即使是以前很难理解的物理课,做做练习,很容易就学会了。

服药两个多月后的那次月考,小田考进了班级前十,还在班会上分享了进步经验:好好看书,多做题。但真正的秘诀,她没有说。

hougarden

一名闲鱼卖家向记者展示瑞士诺华生产的利他林

图片来源:新京报

这一粒粒指甲盖大小的白色药丸,成了小田离不开的秘密武器。但与此同时,她已经开始出现严重的掉发、失眠现象,几乎每一个夜晚都在辗转反侧中度过。

高三上学期快结束时,妈妈发现了这些异样,并决定停药。可停药后,小田开始头疼、恶心,浑身上下有着说不出的难受,课又听不进去了,看书、做题也不行。面对断药后严重的戒断反应,小田痛苦难熬。

为了吃药,平时说话轻声细语、从不跟父母吵架的她,开始和妈妈大声争吵:“当初是你给的我这个药,现在为什么不让我吃!”

为摆脱痛苦,小田在网上寻找来路不明的药贩子购买药品,原本20块左右的药丸,在这里被开出1片100元的价格,颜色也从以往的白色,变成了粉红色。

hougarden

图片来源:新京报

但小田并没有多想,事实上服药后她感到状态恢复了不少,于是继续转账购药,也彻底离不开这种药物。

与此同时,小田的失眠和脱发情况正越来越严重,她时常感到心跳加速、抑郁、心慌、烦躁,还总觉得同学在背后议论她,瞧不起她,或是感觉被人跟踪,要杀害她。

终于,母亲在高考结束后带着女儿去了医院,在医生的诊断下发现,小田已经出现了利他林成瘾,而后期她服用的粉红色药片,有七成左右的苯丙胺类物质,根本不是“聪明药”,而是亚甲双氧甲基安非他命,俗称摇头丸。

hougarden

北京高新医院,小田将在这里接受治疗

图片来源:新京报

北京高新医院主任医师徐杰说:

“到我们这戒毒的,有一成左右是利他林服用者,超过一半都是从‘聪明药’开始,最后变成大麻、冰毒等毒品的成瘾者。”

就这样,梦想考入重点大学的小田,却一路走进了戒毒中心。而在小田身后,还有更多被蒙在鼓里的孩子和家长,抱着提升学习效率的初衷服用“聪明药”,最终却成了瘾君子。

hougarden

图片来源:Google

聪明药的前世今生

说到历史上的“聪明药”,大文豪巴尔扎克(Honoré de Balzac)可以说是最早的狂热信徒。每天晚上,他都会在巴黎的街头寻觅一家午夜时分还开门营业的咖啡馆,然后一直在里面写到次日早晨。

据说,他一天能喝50杯咖啡,可见有多喜欢这种饮料。

到了后来,巴尔扎克开始整勺整勺地吃咖啡粉,他觉得,空腹的时候效果最好。在他看来,吃下一口咖啡粉,“灵感纷至沓来,就像一支声势浩大的军队前往传奇的战场,战斗正酣。”

hougarden

为了文思泉涌,巴尔扎克每天摄入大量咖啡因

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的确,咖啡可能带给了巴尔扎克神奇的效果,作为一位高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近100部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戏剧,但高产的作品背后,却是以早衰的生命为代价。

51岁那年,巴尔扎克死于心脏衰竭。

而在高三女生小田手中,母亲递给她的现代版“聪明药”,是一种叫做利他林的药丸,常见商品包括利他林(Ritalin)、专注达、阿德拉(Adderall)等。

hougarden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在中国,“聪明药”属于第一类精神药品,主要成分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

一开始,“聪明药”不是用来让人变聪明的,而是主要用于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的治疗。

这类药品通过刺激前脑的多巴胺分泌,提高大脑补偿机制的效果,进而提高注意力,降低疲劳感,其作用机制与冰毒的主要成分类似,大剂量服用时可能成瘾。

因而在中国,“聪明药”的采购、储存、调配和使用受到严格的管控。尽管缺乏获取药物安全信息的途径,但希望通过服药来提高成绩的学生和家长却为数不少,社交群组就成为了“聪明药”交易的重要平台。

hougarden

图片来源:《Take Your Pills》

在一个社交群里,群中一位卖家在发给财新记者的利他林价格清单上写道:“让我们一起当学霸!”而在社群中,人们买到的“聪明药”几乎都是从国外走私而来,美国、瑞士、巴基斯坦…… 甚至还有经过伪装的毒品。

一方面,利他林在国内有严格的获取门槛,但在国外,拿药的渠道是多样的。

hougarden

这类药物流入国内的途径是一条隐蔽而灰色的走私链条,卖家一般并不避讳来源的违法性,海关查扣、来源收紧或假药泛滥反而是他们涨价的说辞。

从非法渠道购买并服用“聪明药”的现象经过媒体的曝光,引发了专业医疗人士的担忧。然而这并没有改变一些人对于“捷径”的向往,尤其在高考这样重要的人生关口面前。

美国名校中的“嗑药瘾”

无论是利他林还是专注达,这些药被冠上“聪明药”的名头,还有一个非常原因——在很多国家(特别是美国),它们已经被年轻人滥用了。

每到期末季节来临,关于“聪明药”的话题就开始频频出现在美国高校中。

美国国家药物滥用研究所针对常春藤盟校的一项匿名调查显示:有将近70%的藤校学生承认自己曾为了赶论文而服用“聪明药”,66%的学生曾在期末考试之前服用过它,另外还有27%的学生坦言自己每逢考试,必吃“聪明药”。

hougarden

图片来源:Google

在国内一档综艺类节目上,来自美国的学生罗狮杰的说法,也变相地对此进行了印证。

在美国,“聪明药”甚至已经成为“人人必备”的抗压用品,近2000万学生正在痴迷这种“聪明药”。纽约执业心理医生德安辛·帕克表示,“服用聪明药”并不仅仅是某一所学校的文化,“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校园文化,更是遍布全美的现象”。

视频来源:《Take Your Pills》

之后,美国Netflix直接推出了一部名为《Take Your Pills》的纪录片,探讨阿德拉(Adderall)这项药品以及其他“聪明药“在美国盛行的现象。

在美国获得这种“聪明药”,实在是太容易了。

它不仅仅便宜,而且四处都是渠道:向身边拥有处方的朋友购买、通过非法的途径获得,或者是去找“对的医生”诊断,将药品拿到手。

hougarden

图片来源:《Take Your Pills》

更令人担忧的是,“聪明药”的乱象并不只是在美国,连欧洲校园也不曾幸免。

英国《每日电讯报》曾在2013年的一篇报道到里提到,剑桥大学有十分之一的学生曾经使用过利他林这类药品。巴黎、伦敦……精英学校的好学生们为了成绩、升学“心甘情愿”地中招。

hougarden

图片来源:Google

去年6月,《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ug Policy》(《国际药物政策杂志》)发表的一项对美、英、法等15个国家和地区近3万人的调查表明,靠服用“聪明药”来增强认知表现的人数正呈现上升趋势。

这项调查揭露,受访对象中,至少服用过一次“聪明药”的人数占比,从2015年的5%飙升到2017年的14%。其中,美国人的使用率最高,2017年达到了近30%。而欧洲的增幅最大,法国从2015年的3%增长至2017年的16%,英国从5%增加至23%。

hougarden

图片来源:BBC《药品依赖》

BBC纪录片《药品依赖》中也曾提到,剑桥大学的某些学生也在滥用一种叫做“Ritalin”的药品,它们就像“大脑伟哥”,能让学生在高强度的学业压力下保持充沛精力。

BBC记者在听说一款名为莫达非尼(modafinil)的聪明药无比厉害后,就想亲身做个实验,服用之前他还征求了医生的意见,医生看他是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就说没有什么副作用。

hougarden

图片来源:Google

随后,记者在剑桥大学吃了第一粒药,并随即做了认知能力测试,效果果然立竿见影,他的专注力、记忆力和认知能力都有了全面的改善。

第二天,他发现自己的专注力还是和前一天一样强,这也让他很满意,原来江湖上关于“聪明药”的传说是真的。

然而,事态很快就不太对了,他发现自己的专注力变得无法控制,除此之外,头疼,没有胃口,尿频、失眠等等副作用接踵而来,几天之后,他发誓再也不吃“聪明药”了!

关于“聪明药”的副作用,医生也指出,长期滥用会导致抑郁和情绪不稳定(因缺乏睡眠而引起)、心率不齐和停药期间的各种不适应现象等等,严重时甚至还有生命危险。

hougarden

图片来源:Google

BBC在纪录片《药品依赖》里,采访了服用“聪明药”的学生。

有个孩子告诉医生:“刚开始吃有些忐忑,因为你不知道这是什么,但当你吃下这类药物,还能拿到好成绩的时候,一切就顺理成章了。”

hougarden

图片来源:Google

在他们服药的同时,与之相伴的是各种各样的副作用:口干舌燥,手指和腿部情不自禁地颤抖,头晕恶心,当药效过去,身体会成倍地疲倦与虚脱。

再加上药物的成瘾性,许多人不断增加药片的剂量,开始追求更多更多的刺激,最后则是海洛因…

此时,想要摆脱药物控制,只能强制戒毒。

无论上升还是堕落,自作聪明的人会不计代价地寻找捷径,就像是“聪明药”,即使许多人已经意识到了副作用,却依然认为,为了成绩值得一试。

不计代价的学生们,满脸兴奋地欢呼着“比起成绩,这点牺牲真的不算什么”,在大脑制造的美妙泡沫上快速奔跑,可“这点牺牲”你们当真承受得起么?

一次成效,终身成瘾,这是“捷径”背后的真正交易。

hougarden

图片来源:Google

参考资料:

BBC《药品依赖》

Netflix 纪录片《Take Your Pills》

纽约时报 美国高中流行“聪明药”

千禧一代的高考冒险:那些偷偷吃「聪明药」的学生|Figure

新京报 会上瘾的“聪明药”

人物 高三那年,父亲给我买了「聪明药」

界面 “聪明药”的真实面

每日经济新闻 吃了这种“聪明药” 就能上名校?真相很可怕……



转载声明转载声明:本文系后花园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后花园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