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seeland
Deutsch
Teilen

影视行业:别让财报蒙蔽双眼,别让资本主导行业

头条Autor: 新剧观察
影视行业:别让财报蒙蔽双眼,别让资本主导行业
Zusammenfassung前段时间新剧观察(ID:xinjuguancha)这篇文章——《影视投资风险3宗罪:政策突转向、明星缺艺德、管理不透明》,从大的方面说了下影视投资不适合非产业资本的原因。

资本想要什么?

对于影视公司创业者而言,首先要搞清楚的就是资本的诉求。

也许很多人对这个问题不屑一顾,“资本嘛,不就是要钱,十倍、百倍、千倍的回报,只要饼画的够大,投资收益够高,自然会有人愿意掏钱”。这种想法也许对于非产业方、小型的、纯粹财务投资的机构而言还有些道理,但是对于产业玩家和大型投资机构而言,钱,或者说通过影视公司赚的钱,只是基础诉求。

能赚钱的项目成百上千,资本要的远不止这些。

1.“钱”是有更大想象空间的钱

以转型影视产业的上市公司为例,转型的手段无非就是收购影视公司。在收购时,上市公司最关心的是这家公司收购后能赚多少钱吗?也许在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应该是这样,但是在A股,大股东和投资机构更关心的是收购后能否编出一个完整的、吸引人的、让人愿意买单的故事。

只要这个故事能够让人信服,股价的上涨将远远超过收购标的本身的价值。下图为某上市公司在转型影视后的股价走势,从转型前4元/股的价格成功上涨至最高位的24元/股,一年内接近6倍的增值,这种暴利才能让人疯狂。

hougarden

但是,对于大部分的投资是无法在短期内获得如此暴利的。投资机构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就不仅仅是考量投资回报那么简单了。

对于产业资本而言,产业布局与协同效应是重点。比如BAT在影视行业布局时更看重的是团队和产业资源,因为BAT已经手握宣传和播出渠道,他们需要的是精品内容生产能力。

对于热衷于TMT领域的投资机构而言,产业布局完整性、品牌效应、知名度等成了附加项。比如某个机构投了一个儿童教育公司,那么这时候若有质地相似的一家影视公司和一家动漫公司需要融资,是不是能够为这个儿童教育公司生产配套动画教育视频的动漫公司更能让这个投资机构动心呢?

再比如,拥有知名艺人或者制作人、导演、编剧的公司更容易获得资本青睐,并不是因为资本只认人,而是因为投资这种公司沟通成本低,资本背后的投资者容易理解,且投资机构也可以借助这些公司的知名度获得免费宣传的机会。更有甚者,也有投资机构为了方便给其所投资过的消费领域公司打广告而投资偏重制作都市剧的影视公司。

其实以上的所有诉求归根到底还是钱,只是这个钱不是仅仅来自于影视公司本身的小钱,而是来自于产业协同、多方共赢的大钱。

2.“钱”是规模效应下产生的源源不断的钱

赚取可预期、具有持续性的钱是资本的另外一个重要诉求。

目前国内的影视公司多是小作坊,甚至很多上市公司每年主控的剧集都不超过5个,收入的爆发极其依赖爆款剧集,波动极大。但对于公司估值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可预期的成长性(最经典的现金流折现估值模式,说白了就是把公司未来的现金流折现到当下算出的公司价值;市盈率、市净率、市销率等乘数模型也是同样将公司相关指标参考行业情况进行一个价值估测;估值模型说到底都是依赖于对公司未来经营状况的预测)。

然而,爆款并不是可预期的,爆款带来的收入爆发也不具备重复性和持续性。因此爆款实质上对于投资而言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加分项,可复制的爆款才是加分项。但爆款真的有套路、能复制吗?这就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了。

hougarden

那爆款不好吗?答案当然是好的。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怎么让爆款变得更好。

既然爆款对于收入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会产生负面影响,那只要降低爆款的影响程度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对于年收入近600亿美元的迪士尼,一两个爆款会对其收入产生大幅影响吗?同样对于年收入50多亿的华策影视,一部爆款对收入的影响也不过是在10%以内。

因此,对于影视公司而言,剧集的数量和丰富程度才是实现持续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概括来说就是“规模效应”。规模效应可以有效降低成本,也可以降低影视公司对单个剧集的依赖程度。影视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规模效应的实现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这一点实质上对于创业公司并不友好,但门槛和成本相对较低的网剧和网大倒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过去两年,很多影视公司在融资时都是主打豪华制作的大剧,殊不知这类剧集虽然看起来很Fancy,但同样也是个随时可以拖垮公司的定时炸弹。一个动辄2、3亿投资的剧集,如若无法如期播出,现金流压力就会将整个公司拖入深渊。

资本能做什么?

资本能做什么?可能很多影视公司创业者并没有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也正因如此才使得过去几年各路资本不受节制的疯狂涌入。

如果影视行业从一开始就明确知道自己的融资诉求,那么就不会出现内容被资本牵着鼻子走的状况,也不会出现疯狂追逐明星咖位的内容闹剧。

1.影视公司粉饰财报,泡沫越吹越大

对资本不加筛选的接受,就相当于让“外行人”管理“内行人”。

影视公司在2014年以前并不是资本热衷的领域,2015年电影票房的爆发让整个行业站在了风口。“只要风足够大,猪都能够飞上天”,资本的偏好和判断开始引导行业发展。短短几年时间,影视文化产业就从“十三五”大力发展行业变成了严监管、狠整顿的产业。

资本投资后需要获利,需要IPO、并购、后续融资轮次转让退出,资本不可能一直陪着创业者玩,这就是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矛盾。

影视公司为了满足资本的诉求需要短期内做大做强,至少财报上需要实现短期大幅增长。但是内容的创作、投资、制作、播出、回款都需要时间,很多剧集从筹划到最终拍摄、播出历时长达数年,如何粉饰财报成为众多影视公司的必修课。

hougarden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剧集A原本价格1亿,但是影视公司今年的业绩对赌还差1亿的收入(一般业绩对赌都是利润,但此处为了便利,用收入作为计算口径),于是影视公司和发行方与卫视、网络视频平台商量把该剧的价格提升到2亿,但是在合同中加入诸如收视率、播放量、招商金额等对赌条款,即必须在收视率、播放量、招商金额达到某一较高标准后才支付高额版权费。但是影视公司却可以按照2亿确认收入,发行公司也可以按照3000万确认收入(按照15%的发行费计算)。

这个交易中,卫视和网络视频平台看起来是吃了亏,但是实质上在设置付款条件的定价方式下,播出平台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真正支出2亿。而且在付款节奏方面,只要拖个一年半载,等到影视公司需要播出B剧集时按照一个相对较低的价格卖给平台方,平台方就可以打平A剧集多支出的费用。这是在整个行业不出乱子的情况下,雪球越滚越大、泡沫越吹越大。一旦出现融资难、回款慢,这种方式就会使得很多影视公司深陷现金流危机。

2. 卫视、网站现金流回款方式,直接影响财务状况

资本用的好是锦上添花,用不好就是引火烧身。

以正午阳光、海润影视、开心麻花等为例,这些公司可以说是产业内的良心制作公司,他们在融资时并没有盲目的接纳各路资本,而是非常谨慎的选择产业方、大型专业投资机构、上市公司等。产业方可以提供产业上下游整合机会,为以内容制作为主的影视公司提供发行、播出、衍生品开发的便利。

专业投资机构具备较强的投后管理能力,可以在企业出现危机时提供有效的管理建议,同时懂得如何与创始团队相处,如何更好的发挥“资本+产业”的放大效应。上市公司则可以为影视公司打开更加丰富的融资渠道。同时在融资时,影视公司创始团队必须保持绝对的自主经营权利。

这些公司从创业以来并未进行过很多轮次的融资,但却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和健康的财务状况,归根到底是因为其剧集质量保障了播出和回款,不让外行人指导内行人就是保障内容质量的基本要求。